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 (中国网财经畅帅帅 摄)
中国网财经3月5日讯(记者 畅帅帅)网络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突破了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办公成为可能。但同时,上班和下班的界限也被打破。“24小时在线、随时回复消息”成为很多打工人的日常。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带来一份特别的提案。他建议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
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吕国泉表示,离线休息权指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有些单位工作特殊,要求24小时待命也是很难避免,但是必须给予劳动者相关经济补偿。”
吕国泉指出,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是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化中维护劳动者休息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是提升劳动者生活品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应有之义。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2023年5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认定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支付加班费。在2024年1月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回应网络时代隐形加班现象,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认定为加班。国家层面应确立保护离线休息权的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法律支撑。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