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后想考研,没考上,之后因为有一年空窗期求职处处碰壁。”
“辞职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再找工作时因为有几个月空窗期被拒。”
“线上投简历,因为有空窗期,经常被HR(企业人事)‘已读不回’,也有的直接告诉我,虽然很符合岗位条件,但因为空窗期超过半年,按公司规定不予考虑。”
……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求职者在求职时受到空窗期的影响。所谓“求职空窗期”,即求职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学校毕业或结束上一段工作之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参加工作。不少求职者反映,这一段没有工作经历的空窗期已经成为求职路上无法忽视的阻碍。
受访专家指出,所谓“求职空窗期”不具有标识性意义,这对企业用工本身是无意义的。企业强行以存在空窗期为由,“一刀切”拒绝求职者,其实是一种隐形的职场歧视。企业招聘应遵循公平客观平等原则,将招聘重点放在劳动者个人能力上。同时,劳动者也应正视空窗期的存在,其间做好规划,充实自己,变劣势为优势。
北京的肖爽(化名)自2017年大学毕业后,5年多来一直在同一家互联网公司当程序员。2022年9月,公司大裁员,肖爽赫然在列。而就在被裁员的前一周,她才查出怀孕。
“被裁员加上怀孕,我不得不让自己停下来。”肖爽说,怀孕待产的过程中,自己同时在补充最新的行业知识,因此生育一段时间后,她认为自己完全准备好重返职场了。2023年年底,她开始投递简历,没想到,这段空窗期成了自己的“黑历史”。
“投递简历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HR看到空窗期有一年多直接就不回复了。只有很少的HR会问一下,中间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我一般都是如实回答,之后好多也都‘已读不回’。有HR甚至直接告诉我‘简历很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是空窗期超过半年我们就不考虑了’。”肖爽说。
她告诉记者,找工作的4个多月时间里,她接到的正式面试机会相比上一次就业寥寥无几。即使是为数不多进入的面试环节,空窗期也会被面试官反复提及,好像这已经是身上的一道“烙印”,“难道有了空窗期就低人一等了,我之前的工作经历和空窗期内的学习积累反而无人在意”。
求职过程不顺利,空窗期越拉越长,无奈之下,肖爽只能调整了自己的求职目标——不久前,她以降薪近一半为代价,终于接到了入职通知。
和肖爽一样,被空窗期这个标签拖拽着的求职者并非少数。
有媒体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4.5%的受访者认为经历职场空窗期后再找工作有困难,谈薪时遭打压、面试时遭盘问是两大难点。76.3%的受访者期待企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综合评估求职者能力。
去年1月,在江苏无锡做工程相关工作的梁三可(化名)因不能接受被强制调岗降薪,提出了离职。
离职后,梁三可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放个长假:“之前上班工作强度很大,最长连续上过34小时班,连夜抢修维修也是常有的事。我有近7年没有正常休过长假,正好趁机调整一下身心状态,同时通过学习提升下自己。”
然而,休整近一年后,当她自信满满地准备重返职场时却被浇了一盆冷水。“我毕业即入职世界500强外企,工作近10年也做到了管理岗。”梁三可说,不错的工作经历让一些猎头主动上门联系,但对方进一步了解到有近一年空窗期后,就直说“不好推了”“公司一般就不考虑了”。
猎头内推没戏,自己投简历更是举步维艰。梁三可在线上招聘平台投了几个月简历,多数石沉大海。“以我本人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来说,公司无一例外对空窗期超过6个月的就不考虑了。哪怕简历筛选这一关过了,面试环节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仿佛就是在告诉求职者:空窗期就是你的污点。”
自嘲已经成了“无情的投简历机器”的梁三可,十分不理解企业对空窗期的“一刀切”拒绝:“因为空窗期而被歧视,无法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空窗期就更长了,这不是恶性循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