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不抵债到户均收入超50万元 安吉“讨饭书记”把绿叶变黄金

汇聚之精 2024-05-24 55465人围观 文化农业学校茶文化

5月13日一早,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山头上晨雾缭绕。金叶子景区万亩茶园里,一垄垄茶树层层叠叠,满目苍翠好似望不到头。绵延起伏的绿浪之间,头戴草帽的茶农散落其中。

老支书盛阿林家的茶山就在这景区之中,他说,今年“五一”假期,整个金叶子景区累计吸引游客4万余人次。他自家茶园也接待了一批批客人,为远道而来的人们讲解白茶历史。

“节后客流量减少,白茶采摘也已结束,我们现在主要是扦插茶苗、修剪茶头。”这几天,70多岁的盛阿林又背上锄头,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来年的准备工作中。

望着万亩茶园绿道,盛阿林感慨万千,他停下手中的锄头,讲起过去的故事。

“我1989年当黄杜村村支书时,村里出了名的穷。”盛阿林说,那时候家家户户干农活,一把锄头就是村民们讨生活的家伙什儿,“富起来”的好日子始终遥不可及。

当时,黄杜村集体资不抵债,没人愿意当村干部。身为老党员的盛阿林停了家里的小生意,挑起村支书的重担。为了探寻脱贫之路,盛阿林和村班子成员开始寻找致富突破口,他带头为村里新建水库、学校,修建道路“讨”要建设资金,被大家笑称为“讨饭书记”。

后来,政府看准了白茶产业,决定首先在黄杜村推广白茶扦插育苗技术,但因白茶种植成本、技术要求高,动员并不顺利。

“虽然农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这里适合种植安吉白茶,但是茶树从种植到产出需要3至5年,后续销路也是问题。”盛阿林回忆说。

村民不看好,怎么办?党员干部带头。盛阿林带头种植了两亩地,起早摸黑认真管护,第三年获得1万多元的收益。盛阿林高兴坏了,他挨家挨户现身说法,鼓励大家种植白茶。村民们看到致富的希望,纷纷利用荒山丘岭开始种植。缺少资金,盛阿林就购买茶苗送给村民,跑到信用社为他们担保争取无息贷款;没有电,他就带人拉进电线杆、借来变压器,为生产白茶创造一切条件。

就这样,1998年,全村村民种植白茶近700亩,3年后,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一片叶子逐步将黄杜村带出贫困的泥潭,成为村里主要的富民产业,黄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白茶村。

“从17亩起步,如今我们村家家户户种白茶、住小楼、开轿车,户均年收入超过50万元。”“讨饭书记”见证村里一户户人家逐渐富裕起来,从泥草房换成小洋房,从三轮车换成小轿车。

退休后,盛阿林依然牵挂着这片叶子,将积累多年的种茶经验传给身边茶农,为大家提供茶叶种植和养护技巧。有时接到千里之外的求助电话,他也会细心为那边的山区茶农分析解决方法。

6年前,黄杜村20名党员一致决定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茶苗,盛阿林还记得自己当时的表态“这个事,很好的”“说出去的话,要算数的”。随后他主动认领捐苗,快速地投入到育苗工作中,最终和大家一起将1500万株“白叶一号”捐赠给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送好苗更要种好苗,黄杜村承诺包种包销,不种活不脱贫不放手。这些年,盛阿林也积极加入到扶贫山区的指导志愿工作中,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出门不便的他就通过线上与农户交流,让这片“远嫁”的叶子在千里之外也能散发芳香。

如今,盛阿林也常常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给新一代讲起“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故事。他说,要让这片叶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引导一代代人传承茶文化,讲好黄杜村的白茶故事。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