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中国古代书法特定意境的回望

汇聚之精 2025-04-06 3263人围观

  中国书法,是墨色流淌的诗意长河,是笔锋舞动的历史年轮。自甲骨刻痕至竹简帛书,从碑碣摩崖到绢纸尺牍,每一笔皆镌刻着时代的精神气象,每一划皆凝结着文心的深邃哲思。隋唐尚法、宋朝尚意、元朝尚古、明朝尚态、清朝尚志――这五座丰碑,矗立于千年书法的峰峦之间,既是风骨与性灵的对话,亦是传统与变革的交响。

  一、隋唐尚法:法度森严,气象巍峨

  隋唐之际,书道如盛世之钟鼎,法度森严而气象恢弘。科举取士催生楷法规范,碑版石刻铸就筋骨雄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以险劲峻拔立楷书圭臬,如孤峰拔地,峭壁擎天;颜真卿《颜勤礼碑》则以浑厚雍容开盛唐气象,似泰山巍峙,江河浩荡。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温润如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秀逸如云,皆以法度为纲,却又各显风神。唐人尚法,非拘泥于绳墨,而是以法为舟,渡向笔力的极致。

  张旭、怀素之狂草,虽如骤雨旋风,却暗合法度之经纬,恰似龙蛇腾跃于规矩之中,雷霆奔涌于方圆之内。张旭《古诗四帖》以酒为媒,化法为狂,墨痕如醉;怀素《自叙帖》运笔如电,连绵不绝,字字皆成般若。此一时期,书法与国运同频共振,法度之中尽显大唐开阖天下的胸襟。碑学之骨、帖学之韵,皆在唐代熔铸为“尚法”的丰碑,为后世立下千年不易之典范。

  二、宋朝尚意:文心写意,天机流泻

  宋人执笔,如文人抚琴,墨痕即心迹。尚意之风,肇始于欧阳修“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禅机,盛放于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豁达。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以长枪大戟之笔势,抒胸中丘壑;米芾《蜀素帖》以八面出锋之奇崛,写快意江湖。蔡襄《自书诗卷》温雅含蓄,如君子立世;宋徽宗瘦金体《�芳诗帖》锋芒毕露,似金刀裁玉,皆以意趣为宗,不拘成法。

  宋人书法,是诗余墨戏,是案头山水,更是士大夫精神的自画像。苏轼《寒食帖》字字含泪,墨枯笔涩处尽显贬谪之悲;米芾《苕溪诗卷》行笔如飞,锋芒跳跃间暗藏江湖之傲。彼时书家,以意驭法,以情入墨,将禅宗机锋、理学思辨熔铸于笔端,令尺牍手札皆成性灵的秘境。若说唐楷如庙堂礼乐,宋行书则似林泉私语,一纸风神,半卷烟霞。

  三、元朝尚古:溯洄晋唐,笔墨归真

  蒙元铁骑踏碎山河,文人却以笔墨重构精神故园。赵孟�\高擎复古大纛,以《洛神赋》《胆巴碑》重现二王风韵,如孤鸿振翅,唤醒魏晋风度;鲜于枢《苏轼海棠诗卷》以遒劲笔力追摹唐人法脉,似老梅著花,苍劲中含清妍。邓文原《急就章》古朴端严,柯九思《独孤僧本兰亭跋》清逸超然,皆以古法为镜,照见本心之澄明。

  元人尚古,非泥古不化,而是借古开今。赵孟�\倡言“用笔千古不易”,以晋唐法度矫宋末流弊;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却以奇崛章法破古法藩篱,如野鹤孤飞,桀骜不群。此际书法,如深潭蓄翠,静水流深,于复古中寄寓遗民之思,在临帖间寻觅文化根脉。古意与新境,在元人笔下化作一曲幽邃的琴歌,余韵悠长。

  四、明朝尚态:形神兼备,万象争妍

  明代书坛,如园林叠石,讲究姿态万方。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精严如璇玑列宿,董其昌行书《琵琶行》空灵若云鹤游天。祝允明《草书诗帖》纵横捭阖,唐寅《落花诗册》风流蕴藉,吴门诸子以才情为墨,绘就江南文脉的璀璨长卷。晚明巨擘王铎、傅山,以巨轴狂草掀翻案几,《拟山园帖》《丹枫阁记》墨浪滔天中尽显奇崛之态。明人尚态,是文人雅趣与市井审美的交融。台阁体端方如仪,沈度《敬斋箴》雍容华贵;徐渭《草书诗轴》却癫狂如醉,似泼墨写意。晚明书家以变形夸张之笔,呼应社会剧变,张瑞图《后赤壁赋》方折凌厉,黄道周《孝经颂》峻峭奇崛,皆以形态之变叩问时代精神。书法从书斋走向市井,从卷册悬于厅堂,形态之美与实用之需相契,仿佛百花园中,牡丹芍药各竞风华。

  五、清朝尚志:金石淬骨,碑帖交融

  清人执笔,似剑客磨刃,以金石之气重塑书魂。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如古鼎铭文,沉雄苍莽;何绍基行草《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诗》似老树盘根,真气弥漫。碑学兴起,阮元《南北书派论》振臂一呼,书家纷纷向汉魏碑版汲取雄强之力,《张迁碑》《石门颂》的斑驳刀痕,化为纸上雷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将碑学推至云霄,称其“十美”可救帖学之靡弱。清人尚志,是遗民气节与学者考据的合流。金农漆书《鹤赋》如铁划银钩,郑板桥六分半书《难得糊涂》似乱石铺街,皆以奇崛之姿书写士人风骨;赵之谦《悲�Q剩墨》熔碑帖于一炉,吴昌硕《石鼓文》以篆籀笔意入行草,苍茫中见文心。碑帖之争,实为古今之辩;笔墨之间,尽显文化救赎的悲壮。清代书家以金石淬炼笔墨,终令书法在王朝末世焕发金石不朽的铿锵回响。

  从隋唐法度的森严庙堂,到宋朝性灵的幽微林壑;从元朝复古的深沉回响,到明朝姿态的万千气象,再至清朝碑学的金石铿锵――中国书法始终在“法”与“意”、“古”与“今”、“形”与“神”的辩证中生长。笔墨虽随时代更迭而嬗变,但其内核始终未改:那是汉字结构中潜藏的天人感应,是运笔节奏里流淌的生命呼吸,更是华夏文明对“美”的永恒朝圣。当我们回望这些特定意境,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文明基因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孙雷,东北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东北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向研究。曾任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研究专家、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近年来,在《新华文摘》《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东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部级教改项目等6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四佳人物“最佳写书人”、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获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