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沈阳青年影像节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共探东北亚跨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互动

汇聚之精 2025-10-29 3499人围观

  中新网辽宁新闻10月21日电(王艺霖)10月19日第九届沈阳青年影像节核心活动之一的学术论坛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东北亚跨国电影:历史脉络与文化互动”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电影学界与业界权威力量,为推动东北亚地区电影研究跨学科、跨地域发展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

  本次学术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指导,辽宁大学主办、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承办,特邀日本映画大学特任教授晏妮、蒙古国电影导演佐尔贾戈尔・普尔夫达什、日本电影导演吉开菜央、名古屋大学准教授马然、北京电影学院副研究员王��五位嘉宾出席,辽宁大学沈国华教授担任主持人。现场吸引高校师生代表、青年影像创作者及行业研究者共200余人参与。论坛围绕东北亚跨国电影研究五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五位嘉宾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带来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主题分享。

  日本映画大学晏妮教授以“战后中日电影交流小史――冷战夹缝下的电影交往”为主题,梳理了战后中日两国在政治冷淡、民间往来受限背景下的电影流通史。她指出,这一研究需以跨国、跨地域、跨艺术的综合视角展开,既考察历史的连续性,也关注其断裂性。晏妮认为,电影交涉史不仅是影像传播史,更是地缘政治、经济与艺术实践的交汇场。

  蒙古国电影导演佐尔贾戈尔・普尔夫达什用英文以“蒙古国电影的跨国制作与发行经验”为题,从历史与个人经验两方面讲述蒙古电影的转型与再生。她结合其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长片作品《如果我能冬眠》的创作经历,详解蒙古国电影在国际合作中的制作模式、国际电影节与区域平台的助力作用,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发行渠道搭建与观众接受度培育,为小众电影“走出去”提供实践样本。

  日本电影导演吉开菜央用日文以“电影创作中的身体感知与叙事探索” 为题,分享了她融合舞蹈与影像的创作方法。她以舞蹈演员的身体经验为创作起点,常以“拉洋片”式画稿构思场景,在拍摄中保持开放即兴创作的状态,让身体与自然、声音共同生成影像。她指出:“影像并非记录,而是一种体感的延伸。女性身体可以成为影像思考的起点,而非被观看的对象。”

  名古屋大学的马然教授以“亚洲电影节展与新电影作者政治的再定义”为题,从影展研究的角度审视当代作者电影的生存与转向。她结合自身在多个国际影展的实践经验,提出“溢出的新浪潮”概念,用以描述青年导演在影展体系内外的突破与抵抗。她强调,青年创作者应积极利用新科技与平台开辟独立路径,保持作者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张力。

  北京电影学院王��老师围绕“作为亚洲电影的苏俄电影”展开论述,他指出,“亚洲电影”的定义长期受限于地理与政治认知,其“亚洲性”并非固定属性,而是一种“关系性的生成过程”。王��认为,应从电影节与影像流通的角度重新审视苏俄电影在亚洲语境下的再生产过程,从而突破传统国别史框架,进入更为开放的“全球电影史”视野。

  在圆桌论坛的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围绕创作主题、文化意象、青年作者定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提问具体而多元,既体现了青年学者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思考,也展现出青年创作者对影像实践的热情与探索精神。

  本次论坛的主持人和点评人、广播影视学院院长沈国华对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以“历史脉络与文化互动”为主题,从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两条路径呈现了东北亚电影的历史深度与现实活力。中、日、蒙三国嘉宾的发言揭示了区域电影在政治、社会与艺术层面的复杂交织,也为青年学者与创作者提供了思考跨文化叙事与全球传播的新视角。

  作为第九届沈阳青年影像节的重要学术板块,本次论坛不仅填补了东北亚跨国电影研究的部分空白,更搭建起学界与业界、国内与国际的沟通桥梁。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分析当代实践、展望未来趋势,论坛为推动东北亚地区电影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青年影像创作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高端平台,对促进中国电影文化与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推动智能时代下影像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

Powered By Z-BlogPHP